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个赛事日的滴水湖帆船聚会于3月30日收官,聚拢在河畔的人群随着天色昏暗乘兴而归。年仅两岁的北京帆船公开赛,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们递出了北京自主比赛的名片,也收获了来自海内外选手的一致好评。
航海家徐京坤去年首度加入冬奥亚军徐莉佳成立的J80船队,第一次尝试在水面航行。“可以看见城市风光,可以和沿岸的听众近距离互动,这别有趣味。我还听到好多专业队伍,好多新脸孔。这说明帆船运动参与者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加入,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徐京坤这么表示。
首届北京帆船公开赛举行后,声誉迅速在国际帆船圈传播开来。在开放公开报考的J80项目中,国际队伍主动报考参赛的数目较首届比赛突出降低,来自美国、中国澳门等地的船队慕名而至。
“从2月末开始报考,到3月3日截至,虽然只有一周时间组队。”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前中国台湾帆船队选手关荣豪来说,时间的确有点急迫。新年期间,他与徐莉佳在纽约见面时获知上帆这一比赛,迅速找来另三名一起出席过奥运会的中国台湾退役帆船运动员和另一名单车运动员组成了自己的J80船队。“相比又咸又干的海风,水面航行的环境很舒服。”趁着来蓉大赛的抓手,关荣豪和队友们抽空去体会了杭城的魅力,“我们提前一天抵达,去了全球最大室外滑冰场耀雪冰雪世界、海昌海洋景区和迪斯尼乐园。赛后还准备再待几天,去市中心和外滩转转。”
日本兜风船队也是主动报考参赛。据北京东浩兰生比赛管理有限公司总总监朱骏炜透漏,在今年长三角帆船公开赛期间,日本船队特地向国外帆友寻问了上帆的比赛情况,去年报考程序一启动,她们便第一时间联系上帆组委会报考参赛。
47岁的决赛亚军埃米特在ILCA6级别赛事中一举捧杯。
如同是一次新朋老友的派对,在上帆的码头上,能看到不少今年参赛的老同学。55岁的法国人约翰斯通是选手们都熟悉的旧友,留着花白大胡须、头戴红围巾的他,站在J80帆船停靠的码头上,热情地与来来常常的水手们打招呼。今年他是徐莉佳船队的船长,这回和另外四名外国选手成立了一支队伍。约翰斯通说:“对我来说,海员的变化没哪些关系。关键的是能和同学们聚首。”姜还是老的辣,47岁的决赛亚军埃米特在ILCA6级别赛事中一举捧杯,那位第二次出席上帆的日本选手坦承:“去年在这儿我真的很享受,所以我很高兴能再来。上帆是为亚洲赛季所做的热身,希望我能每年都来。”
不仅今年就有的ILCA6级和J80级两项比赛之外,去年上帆新增亚运会女子双人艇指定船型ILCA7级赛事,约请了五位外籍顶级运动员,与来自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四川、海南帆船队球员同场竞技。冠亚冠军分别由丹麦、西班牙、以色列选手获得,专业的比赛为北京乃至中国帆船运动培养后备人才搭建了高水平的竞技平台。
选手们在水面上疾风扬帆的背后,离不开锣事方的保障。组委会在陆域设置了比赛应急指挥中心,在此之时将北京市第六人民诊所东院设为定点诊所,并完善了赛场与诊所之间的“绿色转运通道”。在大赛水域布设五条应急救生艇,艇上除配有专业搜救人员外,还配备急救包、水域搜救刀与绳索等急救设备,以确保在比赛期间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在食住行方面,参赛选手也有宾至如归的体味。组委会为参赛运动员牵线赛场周边宾馆及餐饮服务,针对运动员的特殊饮食要求,严格把控餐饮供应商的经营主体资质,并对乳品品种、进货渠道等进行严格审查,保障比赛期间运动员的进餐安全。
河畔的城市风光、良好的竞技体验、完善的保障服务,都为上帆逐步积累起国际名声。朱骏炜期盼:“上帆未来会向欧洲杯等国际著名帆船比赛靠拢,从内陆湖走出去,从北京出发,去上海、去海南,这样一站一站比下去。在此之时我们也在构想,是否能在黄浦江上举办大赛项目,进一步扩大上帆的影响力。”